1959年,多名印军越过了中印边境,进入中国境内,与我国正在巡逻的边防战士们碰了个正着。
我军战士们面对来势汹汹的印军,并没有立刻开枪,而是选择了向对方喊话,要求其撤出中国境内。然而印军自恃人数占优,不顾解放军的警告,随后更是对着巡逻的战士开枪。我军最终忍无可忍,举枪反击。
这样的事件,在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前曾发生过多次。直到中国成功反击印度,把印军打得溃不成军,四散奔逃,边境才终于恢复了应有的和平 。
对此,毛主席曾说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我想了十天十夜,都不明白印度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的这番话,其中的难以置信是真真切切的。印度到底为什么非要和我们过不去呢?我国当时又是如何应对印度单方面的挑衅呢?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看一看那段过往……
1962年10月20日,中国正式开始了反击印度的自卫战。中国解放军面对将要来临的战事还是很谨慎的。毕竟这次的战争不是印度一个国家在打,他背后还有美国与苏联的支持。
如果仅是这样,那还不足以让我们的队伍如此紧张。此次作战中更难克服的,是地理因素所带来的种种困难。中国与印度的交界处在西藏边境,那里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而且极度缺氧。
不同于抗美援朝战场地处平原且补给相对容易输送的优势,中印战场由于补给线过长,运输物资和通讯联络都是大问题。地理劣势和战备上的差距,让带领作战的将领皱紧了眉头。出发前上级便对这次作战作出过指示:要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克服一切困难!
中国军队这边一切准备就绪,结果到了战场才发现,印度军队格外不经打。10月20日,东段战线的我国边防部队,面对印军的进攻,针其军部署前重后轻、两侧薄弱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打法,迅速瓦解了印军的攻击。
解放军们克服了多重地理环境因素,攻占下多个敌方据点,印军在我军的英勇作战下溃不成军。中国军队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中国领土。
在东段作战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向印度政府提议停止冲突,开启谈判,想要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边界问题。与此同时,东段战线也停止了印军的追击。
然而印度政府却拒绝这一系列的建议,并往边境增派兵力,大有“不见棺材不落泪”之势。面对这样的反馈,中国边防部队于11月开始发起了对印军的全线反扑。
自卫战历时1个月,共毙、俘获印军87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解放军的队伍还一度打到了印度首都附近,最后考虑到国际影响之类的因素,选择了主动撤离。
有人可能会觉得,打仗就应该打个彻底,如此打赢了就撤的做法,太不过瘾了。但是话说回来,印度打这一仗不是他们自己单打独斗的,背后还有强国美、苏的支持。
这两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可以给印度提供武器和支援去打这一仗。但除此之外,并不会主动伸手,派人去帮印度打中国。中国的这场反击自卫战,没怎么打起来就罢了,真要打起来,印度曾背后的大国会不会主动出手就真不一定了。
其次印度当时的经济发展也没那么差,人口也不算少。如果印度真的是草包一个,干啥啥不行,两大国又怎么会这么看重他呢?
印度在外交政策上是采取中立态度的,加上他重要而又特殊的位置,才会让两大国争相拉拢。攻下印度不是难事,但别国也不会坐等这样的情况发生。解放军的队伍打胜便撤,也算是一种最优解了。
真要继续打下去,对于作战地点不是本国,环境地形地势于我方不利的情况下,印度军队也很可能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态硬战到底。俗话说得好:穷寇莫追。如果真要深入印度打持久战,消耗的兵力,送往前方的补给……最终勒紧裤腰带援战,苦的不也还是咱中国的老百姓吗?
于是于11月21日后,中国政府再次发表声明,宣布军队全线停火后撤。之后又交还给印度政府大量在战场上缴获的装备,释放了近4000名俘虏。整场战役打下来,从开打到胜利撤退,也就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本以为是场大仗硬仗,结果最后印度败速之快,确实令人意想不到。怪不得毛主席会说:“我想了十天十夜,都不明白印度为什么要来搞我们。”胜利来得太快,让人想不通印度为什么会挑起这么一场于自己而言,百害无一利的仗。
不过这个结果于印度而言,也算是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了。
首先,印度虽然在1947年成功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的独立。但国内存在的许多根源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宗教问题,就算是放在现在,也常常被人诟病。
虽然尼赫鲁在后来也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求改变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与传统,但都收效甚微。千年古木,坏了根,就算已经只剩个空壳,想拔除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还有不少印军战俘,在获得释放后不愿回到印度去。作为军队中的低等士兵,他们在作战时也常常被高种姓的士兵无故打骂,没有任何尊严。
而在中国解放军的战俘营,他们却能得到公平的对待,这一情况也真是令人唏嘘。这样的印度军队,又怎么能团结一致打好仗呢?
其次,印度这次能如此膨胀狂妄,也是美苏两国给他们的自信。前面说到,美苏两国对于印度的此次作战也是给予了不小的支持。有人可能会疑惑,这两个国家不是在争个你死我活吗?怎么还共同支持起印度来了。
原因在于,当时的印度虽然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但在宪法上却表明,领导人其实是希望能“将印度建成为主权的社会主义的非宗教性的民主共和国”。
而当时的苏联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老大”,从1960年中苏关系交恶,到1962年中印对战之时,苏联对印度的支援已经成为必然。
美国由于之前在对战中国军队时的失利,加上眼看印度投靠了苏联。便想借此打压中国,顺便拉拢印度。世界两大国站在印度背后当“靠山”,可印度为什么最后还是败了呢?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美苏虽然支持印度打仗,但都只是提供了装备上的支持,并没有实际派兵助阵。
一是如果美苏派兵出战,在国际上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较大的舆论波动,所以两国都不敢轻举妄动;二是两国也确实处在争霸的关键时刻,支援点武器还行,派兵却不是个明智的选择。三是,这场战役到最后也只是中印两国的争斗,如果美苏加入,不但会扩大战争的规模,说不定还会因此得罪中国。
无论怎么想都不划算的买卖,这两个国家又怎么会“赔本赚吆喝”轻易派兵参与作战呢?于是这场空有两大国提供装备和声援的作战,在印军作战素质完全没有跟上的情况下,结果也是可想而知。在反击自卫战中,一个解放军战士便击垮印军一个炮连,还顺带缴获了四门大炮。
八个战士就俘虏了180个印度兵。紧急凑来的30多名战斗人员,硬生生阻击了装备齐全的3000印军。以少胜多到这份儿上,也真是匪夷所思。
关于这场战役,国内也很少拿出来讲。作为一场局部自卫反击战,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冲锋在前,保卫了国家的领土,维护了边界的安宁。比起其他大仗险仗,这场自卫反击战也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了。
可是估计连印度领导人尼赫鲁自己都没想到,这一仗败得如此彻底。印度不但输给了中国,还输掉了往后几十年的国运。
战争过后,印度国内一片混乱。原本自信到有点狂妄的印度,瞬间就不行了。像是突然间梦醒了一样,意识到了自己与别国真实实力的差距。举国之力,依靠两个强国支持所发起来的一场战争,就这么轻而易举被对方化解了,惨败到面子上都挂不住。
反对党第一次提出了对尼赫鲁政府的不信任案,各地方势力看到这样的情况,也纷纷组建起宗教武装。这也使得印度内部不断发生政治动荡,原本掩盖起来的民族矛盾也一下子爆发出来。
不止是在国内,这场战役当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不小的讨论。虽然在战后,印度也得到了不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苏联等国的经济和军事上的援助。但同时也失去了在几乎全部的,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印度领导人尼赫鲁高估了印度自身的实力,战胜所带来的巨大的战争利益蒙蔽了他的双眼,大国的声援让他忘了考虑战败所带来的后果,到头来现实给了他清醒的一耳光。
战争结束后尼赫鲁患上了中风,还驼了背。两年后尼赫鲁去世,结束了他这从政的一生。虽然他是印度历史上在位最久的总理,但从年龄来看,除了后来因意外和疾病寿命不长的几位总理,尼赫鲁的在世时间应该是要排倒数的。
尼赫鲁
这些个巧合,也不免让人有所思考。由此也可以见得,这场战争对尼赫鲁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那么当初尼赫鲁又是为什么非要打这一仗呢?
从历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这场冲突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这本就是一场由印度政府单方面挑起的战争。
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迎来一波高峰。争霸进行到白热化时,甚至引出了古巴导弹危机。当世界各国的目光都被这场大国间的纷争吸引住的时候,印度开始搞起了小动作。在1959年,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12.2万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印度。
这个无理的要求当然是被中国政府拒绝了,但印度似乎觉得中国的经济正处于恢复之中,无力顾及到这类边界争端。于是印度便推行“前进政策”,想要继续蚕食中国领土。随后更是多次制造冲突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1961年起,印度更是在中国境内设了43个军事据点。1962年10,尼赫鲁更是在新德里声称:要用军事力量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
脸已经撕破了,再装下去好像也没什么意思,索性装也不装了。印度国防部长也亲自乘坐飞机赶赴中印两国的边界,并在印度边境的提斯普尔城进行军事部署。之后印军迅速在东段扩大兵力,为作战准备着。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印度政府看清现实,不要奢求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他们完全可以继续和中国搞友好关系。
然而尼赫鲁可不是这么想的,与中国搞好关系固然不错,但在更巨大的利益面前,他们还是会选择向中国开战。对印度而言,这个“巨大的利益”就包括了对国内局势的稳定,以及对国际地位的提高。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印度的宗教和种姓问题,是一直以来就困扰印度当局的巨大弊病。在这种制度的限制下,经济发展受限,无法更快进行改革与生产。国内复杂的组织势力也是蠢蠢欲动,而尼赫鲁政府也在寻求一个契机去彻底镇压国内这些反对的声音。
对外作战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以攻打别国为由,不但能充分调动起印度人的积极性,更能将所有问题都暂时控制住,增加印度人民的凝聚力。战胜后更是可以用这一战绩来证明政府的功绩,从而让国内各势力无话可说,乖乖听话。
问题就在于,印度对自身实力的高估,还有印度对中国的误判。前面已经说过了,印度自信有大国保护,可以完胜中国。其实除此之外,印度还想通过这次的战争达到制霸亚洲的目的,对外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
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终结了美国的“不败神话”,印度一看觉得自己也行了。只要自己打败中国,那不就代表印度比中国还厉害?
到时候亚洲各小国谁还敢小看印度?与印度有领土等纠纷的国家看到这样的情况,不也得乖乖听话吗?正是在这一巨大好处的诱惑下,印度才最终决定铤而走险。
其实不光印度当局有这个想法,拿中国试水的亚洲国家,都差不多是这么个想法:打输了不太丢人,万一赢了还能迅速立威,以小博大,稳赚不赔。包括后来不太安分要跟中国打一架的越南,差不多也是这么想的。当然了,越南后来的下场和印度也差不多,解放军在一个月之内打败了越军班师回朝,越军那边不但输了战事,连军旗都被解放军给缴了。
也难怪毛主席会疑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印度为什么要这么搞”。因为这步棋完全就是胡乱出招,印度政府只顾眼前的利益,完全没有考虑到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也完全没有考虑过战败的下场。
这个错误又荒唐的决定,葬送了印度与中国长久建立起来的友谊,也葬送了印度在第三国家心目中的形象。但中国却在这场战争后收获了不少支持,其中就包括巴基斯坦。
印巴冲突一直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难以跨过的鸿沟。中国在中印冲突发生之前,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也并没有太好。巴基斯坦原本是与美国来往密切的一个国家,但看到美国军方以各种名义拖延、暂扣了原本应该交给巴基斯坦的武器装备,此后更是默许了印度强占阿果的行为,这一切让巴基斯坦基底寒了心。
中印冲突爆发期间,美国更是要求巴基斯坦保证印巴边界的安全,言下之意就是要巴基斯坦忍气吞声,更做实了美国对印度的偏袒。结果中国不到一个月就把印度打了个落花流水,这也让巴基斯坦十分高兴。
后来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合作关系确定下来并延续至今,无论巴方政府执政党如何改变,国家对外政策如何实施,巴基斯坦与中国友好的态度一直没有变过。
20世纪80到90年代,美国在联合国大会公开提出要求全世界制裁中国。此时是巴基斯坦抉择的分水岭,巴基斯坦当时没有给予直接回答。
当联大决定对华实施制裁性投票之际,巴基斯坦突然站起来说:“我们坚决反对制裁中国,这是毫无理由的干涉国家主权。”这就是联大制裁中国问题议案的第一张反对票。巴基斯坦也因此迎来了美国风暴般的军事、经济、外交制裁。
中国自古便知投桃报李,巴基斯坦对于中国的情谊,换来的是中国强大之后,花费数十亿为巴基斯坦修建铁路和高铁等交通设施项目。中国更是花大力气开辟渠道,加强中巴间的贸易往来,带动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
中国这印度一仗打得实在是漂亮,不但让包括印度政府在内的边境势力,老实了几十年。更是借此使中国得以喘息,全力发展国家经济。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看到了中国捍卫国家领土的决心。
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中国成了新一代的亚洲领头羊。无数小国弱国想依照中国的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国家的复兴与繁荣。然而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做成这样,真正能走到这步,顺着这条路坚定走下去的,只有中国这唯一一个。
值得一提的是,自那以后印度在其它国家的援助下大力发展军备,并一直将中国视为仇敌。印度国内也时常反华声浪四起,这或许也是当年那一战留下的阴影吧。
